? ? ? 7月18日,我國發射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又稱“廣目”衛星,以下簡稱SDGSAT-1)圓滿完成6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給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使用,開展科學應用研究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孫德剛、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張鴻翔等領導,“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衛星工程總體及相關系統代表共50余人以線下線上形式出席了交付儀式。會議由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鄒自明研究員主持。
SDGSAT-1在軌測試階段完成了衛星系統、地面系統和星地一體化測試,衛星運行穩定,狀態良好,各項功能、性能符合研制總要求,具備了開展科學應用的條件。交付儀式上,科學應用系統常務副總師李曉明研究員作了衛星在軌測試總結報告。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相關領導在衛星在軌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會議總結環節,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樊士偉研究員指出,SDGSAT-1衛星隊伍精誠團結、攻堅克難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更好地發揮此顆衛星的作用,建議從“管好”、“用好”和“謀好”三個方面扎實做好各項工作。衛星首席科學家郭華東院士表示,SDGSAT-1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晶,期待大家以此為契機做出更高層次的工作;科學應用團隊將以實現科學目標為要務,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開展科學應用工作;開展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計劃被列為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主席聲明成果清單任務,倍感任重道遠,希望以此起點,深入做好支持全球發展倡議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工作。
孫德剛傳達了中科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總指揮陰和俊對SDGSAT-1順利交付的祝賀;指出SDGSAT-1項目開創了科學院“跨專項”、“跨業務局”的新管理模式,希望在后續的工作中,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有效服務2030年議程。張鴻翔表示,SDGSAT-1衛星的成功交付是“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和“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合作出成果的典范,希望科學應用團隊發揮衛星載荷特點和優勢,針對其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應用潛力。
? SDGSAT-1是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顆專門服務2030年議程的科學衛星,是SDG中心規劃的首發星,于2021年11月5日成功發射。針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與評估需求,SDGSAT-1配置了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三個載荷,旨在實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的精細刻畫。熱紅外成像儀具有高分辨率寬幅觀測能力,能夠獲取300公里幅寬、30米分辨率的數據,在國內首次采用全光路低溫光學系統設計,可在大動態范圍下分辨出0.2攝氏度的溫度差異。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采用共用光路的創新設計,在保證數據觀測一致性的同時,實現了10米分辨率的數據獲取能力。全球首創的彩色微光設計能夠實現地球表面夜間景象高精度的探測。SDGSAT-1衛星設計有“熱紅外+多譜段”、“熱紅外+微光”以及單載荷觀測等多種數據獲取模式,可實現多載荷、全天時協同觀測,針對三個載荷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定標模式,以滿足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據獲取效率和定量化探測需求,具備實現預期科學目標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