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qwdbe"><progress id="qwdbe"></progress></rt>

    <source id="qwdbe"><nav id="qwdbe"></nav></source>
    <source id="qwdbe"><nav id="qwdbe"><strike id="qwdbe"></strike></nav></source>

    1. Vinaora Nivo Slider 3.x

      郭華東:科技創新程度決定“一帶一路”發展高度

      編者按:這是一屆非常時期的全國兩會。對于正在走出新冠疫情陰霾,專注于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的中國來說,人們對今年兩會有著非常的期待?!耙粠б宦贰背h提出6年多來,各類合作項目扎實啟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和沿線國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動力。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繼續穩步前行,必將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為充滿亂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值此特殊時期,中國一帶一路網與人民政協網聯合推出主題為《共話后新冠時代的“一帶一路”》系列文章, 聚眾智,匯眾力,方可共謀發展。?

      2015年9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17個目標、169個二級目標和230多個指標。這是一項全球性戰略行動計劃,議程的核心是于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今年,在SDGs進入到第5個年頭之際,聯合國推出了SDGs十年行動計劃,其核心是凝聚人類福祉與能力共6個切入點、政府治理等4個杠桿總體框架,有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更好地利用科技創新促進SDGs目標落實和實施,聯合國啟動了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TFM),為實現SDGs目標提供科技創新支撐服務,上述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應實現的目標。?

      “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 一帶一路”是世紀偉業,具有規模大,周期長、范圍廣、變化多、環境復雜等一系列特征,面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數字鴻溝、城市擴展、人口密集、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缺乏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擁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包括北京、開羅、莫斯科、馬尼拉、伊斯坦布爾等18個人口超過1千萬的特大城市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如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一個關鍵要素。?

      “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包括了高亞洲的積雪、冰川和凍土,俄羅斯的森林和草原,蒙古的沙漠等眾多類型。生態環境脆弱,沿海地區正遭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中亞地區咸海的水量在過去50年減少了近90%。?

      “一帶一路”區域有不少瀕危世界遺產地正在遭受城市無序擴張、森林砍伐、過度開發等的威脅,例如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烏茲別克斯坦的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所羅門群島東倫內爾島的世界上第二增長最快的珊瑚環礁等。?

      自然災害是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個威脅因素,全球約有85%的重大地震、海嘯、臺風、洪水和干旱災害發生在絲路區域。1995年至2014年間,全球遭受災害損失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有7個位于“一帶一路”地區。?

      洶涌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和正在對全球造成巨大影響,對“一帶一路”國家帶來難以預測的發展風險。需系統考慮后新冠疫情時代如何建設“一帶一路”,如何深入挖掘“一帶一路”倡議“資源”,如何創新“一帶一路”合作新模式等重大問題。?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將會不斷消失,絲路建設面臨的風險會不斷加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巨大的挑戰。?

      數字鴻溝影響“一帶一路”互聯互通?

      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機制與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高度吻合??沙掷m發展議程的開展得益于聯合國科技創新促進機制的實施,而未來1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科技創新技術促進機制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組織實施的5類科技計劃中,從基礎研究到高技術發展,從區域尺度到全球空間,有許多與聯合國科技創新機制內容相向,具備了二者密切合作的基礎。?

      在開展數字絲路建設及絲路SDGs實現的進程中,數據問題已成為掌握“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的重大挑戰。目前,“一帶一路”SDGs目標相關數據統計體系不完善、不一致以及指標體系缺失,且SDGs監測的評價指標模型化問題復雜,受限于本土數據的可獲取性,在進行綜合評價時,并不是所選指標均能模型化實現。?

      同時,隨著“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絲路的資源配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國界限制,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跨境相互交織的新型驅動模式,將帶來一系列陸地、海洋與大氣的生物物理的新變化,需要摸清“一帶一路”區域環境、資源等的空間分布格局和動態演化態勢,需要對絲路未來的資源配置模式作出前瞻性預判。?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很不均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數字鴻溝,如許多東南亞和中亞國家尚還沒有建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缺乏一手的數據來源掌握區域發展的自然地理本底情況,“一帶一路”建設亟須科技創新的支撐與支持。?

      數字絲路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我們于2016年聯合國際科技界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現已形成由58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的大型國際研究計劃。?

      創新驅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石,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的程度決定著“一帶一路”成功的高度。應該十分重視創新驅動對“一帶一路”發展的作用,使“一帶一路”建設切切實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習近平主席又強調:“我們要立足自身國情,把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本國發展戰略有效對接,持之以恒加以推進,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并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基于上述理念,我們于2016年聯合國際科技界發起了為期10年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DBAR通過分享經驗、技術、數據和知識,實現地球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中的科學服務。 DBAR 的實施將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以采用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法,服務于SDGs目標的實現。?

      DBAR實施4年來,現已形成由58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的大型國際研究計劃,該計劃自實施以來取得豐碩的產出:發布了由來自20多個國家300人參與撰寫的DBAR科學規劃書,建立了環境、災害等9個領域國際工作組,在4大洲建設了8個國際卓越研究中心,推出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系統并向全球提供中英法多語種數據共享。?

      本計劃提出的土地退化零增長評估指標方法,納入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地球大數據突尼斯絲路考古遺址的發現成果,得到突尼斯政府的致函感謝;基于眾源數據采集與云計算方法等多項創新性技術研發的農情監測系統在莫桑比克落地,監測成果正式納入其國家農情監測系統;本計劃成為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的UNEP《全球環境展望報告》的重要合作方。?

      為跨越“一帶一路”數據鴻溝,促進“一帶一路”SDGs實現,需要“一帶一路”建設者攜手,全面發揮科技創新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技術優勢,帶動絲路國家的SDGs研究能力。通過先進科學技術支持實現“一帶一路”區域性和跨國家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的可持續協同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

      “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

      面向“一帶一路”區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應發揮引領作用,特別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科學實踐方面,需要發揮創新優勢提供科技支撐,需要對社會-經濟-環境對“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多維度影響的驅動機制做深入系統研究,需要從國家和全球發展高度深入分析“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科技發展戰略?;诖?,提出以下4點建議。?

      1、強化科技創新驅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認識。重視對當代高科技手段包括空間科技、納米科技、量子科技、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作用和能力的宣傳,讓決策者、企業界、科技界等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創新對“一帶一路”的促進作用,讓“一帶一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設立“科技創新促進SDG發展國家論壇”。該論壇使命為研討我國科技創新促進SDG發展戰略。每年一次的論壇回顧前一年科技創新促進SDG工作,展望新一年科技創新促進SDG前景。通過該論壇的舉辦,吸引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更多專家、學者為該領域的發展作貢獻。一年一度的聯合國科技創新論壇(STI Forum)每年上半年舉行,我國國家論壇可于每年下半年舉辦。?

      3、發起“科技創新促進‘一帶一路’SDGs發展計劃”。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與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機制高度吻合。把“一帶一路”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利用高科技手段,與沿線有關國家合作,側重研究“一帶一路”區域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墒刮覈谠搮^域可持續發展領域處于引領地位,同時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特有的貢獻。?

      4、制定“中國科技創新促進SDGs發展路線圖”。為期15年的2030議程還有10年的執行時間,在已進行5年實踐的基礎上,面向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6個切入點,基于我國和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新的發展態勢,制定我國的科技創新促進SDGs發展路線圖。發展路線圖在起到指導我國該領域發展的同時,目標于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也起到促進和借鑒作用。?

      委員名片?

      ?

      2014年起主持“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戰略咨詢項目,2016年發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并任主席,2018年被聘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現為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主任;曾任國科聯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國際環境遙感委員會主席;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目前任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負責人、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負責人。?

      ?

      Copyright ? 2018 京ICP備05080539號-26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32011號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鄧莊南路9號 100094 Email:casearth@radi.ac.cn

      ?
      亚洲无码/扣逼掰逼翻逼尿/云婴巨接/.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