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發布:提供了哪些中國經驗? 發布時間: Monday, 28 September 2020 15:57 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為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明方向。 9月26日晚,《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以下簡稱為《報告》)作為中國政府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文件發布。那么這份報告都在哪些方面為各國加強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監測評估提供了借鑒?報告中都提到了哪些中國經驗呢?中國科學院的有關專家9月27日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介紹,《報告》針對零饑餓、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6個目標的18個具體目標總結了26個研究案例。張亞平說:“這些案例表明地球大數據及其技術和方法可以為深入研究、監測、評估和解決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踐價值?!?/p> 報告顯示,2002年至2017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18.8%下降至4.8%,已經達到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2025年5.9%的國際目標。監測期間,中國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25.6%下降至5.8%?!暗厍虼髷祿茖W工程”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分析:“中國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的遲緩率,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p> 《報告》提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蝗災、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災害多發,全球食物供應體系、兒童營養狀況改善正經受著沖擊。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大規模城鄉人口流動,也為兒童營養狀況帶來了不確定性。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全球食物供應鏈的影響,重點關注貧困農村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是進一步降低兒童生長遲緩率的重要保障。在零饑餓方面,報告還提出一個重要結論。郭華東表示:“通過提高復種,中國可增加2億到5億畝左右的糧食收獲的面積,潛力很大。不同水資源分配的情景對收獲面積的影響高達60%?!?/p> 在氣候行動方面,研究發現中國極端高溫熱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呈明顯上升趨勢,針對氣候變化應對預測氣候變化對中國作物物候的影響,至2030年,小麥和玉米開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概率分別超過90%和62%,如果不進行相應的人為干預,小麥和玉米很可能將面臨減產風險。這個研究成果為氣候變化情景下的糧食安全提供決策支持。 地球大數據具備宏觀、動態、客觀監測能力,可對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把大范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認知,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指標特別是跟地表環境參量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提供大尺度、快速和多維度的豐富信息。郭華東認為,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不僅是面向中國的,也是面向全球的。 郭華東說:“迄今為止有5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它覆蓋四大洲,它現在形成9個國際的工作組,也建立了8個國際的卓越中心,它將構成一個10年的國際科學計劃?!?/p> 中科院研究員黎建輝介紹:“國外的訪問者里面,其實最大的部分是來自美國,占到38%。第二是比利時22%,然后韓國、新加坡、法國等等,這些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數據非常感興趣?!?/p>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介紹,我國將設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將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 張亞平說:“我院將以建設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為契機,加強國內國際合作,扎實做好科技創新支撐2030年議程工作,不僅服務于聯合國相關機構、各會員國和中國推進落實2030年議程,也爭取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實施作出更大的貢獻?!?/p> 原文鏈接:http://china.cnr.cn/yaowen/20200928/t20200928_525279326.shtml?
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為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明方向。
9月26日晚,《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以下簡稱為《報告》)作為中國政府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文件發布。那么這份報告都在哪些方面為各國加強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監測評估提供了借鑒?報告中都提到了哪些中國經驗呢?中國科學院的有關專家9月27日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介紹,《報告》針對零饑餓、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6個目標的18個具體目標總結了26個研究案例。張亞平說:“這些案例表明地球大數據及其技術和方法可以為深入研究、監測、評估和解決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踐價值?!?/p>
報告顯示,2002年至2017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18.8%下降至4.8%,已經達到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2025年5.9%的國際目標。監測期間,中國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25.6%下降至5.8%?!暗厍虼髷祿茖W工程”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分析:“中國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的遲緩率,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p>
《報告》提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蝗災、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災害多發,全球食物供應體系、兒童營養狀況改善正經受著沖擊。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大規模城鄉人口流動,也為兒童營養狀況帶來了不確定性。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全球食物供應鏈的影響,重點關注貧困農村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是進一步降低兒童生長遲緩率的重要保障。在零饑餓方面,報告還提出一個重要結論。郭華東表示:“通過提高復種,中國可增加2億到5億畝左右的糧食收獲的面積,潛力很大。不同水資源分配的情景對收獲面積的影響高達60%?!?/p>
在氣候行動方面,研究發現中國極端高溫熱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呈明顯上升趨勢,針對氣候變化應對預測氣候變化對中國作物物候的影響,至2030年,小麥和玉米開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概率分別超過90%和62%,如果不進行相應的人為干預,小麥和玉米很可能將面臨減產風險。這個研究成果為氣候變化情景下的糧食安全提供決策支持。
地球大數據具備宏觀、動態、客觀監測能力,可對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把大范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認知,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指標特別是跟地表環境參量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提供大尺度、快速和多維度的豐富信息。郭華東認為,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不僅是面向中國的,也是面向全球的。
郭華東說:“迄今為止有5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它覆蓋四大洲,它現在形成9個國際的工作組,也建立了8個國際的卓越中心,它將構成一個10年的國際科學計劃?!?/p>
中科院研究員黎建輝介紹:“國外的訪問者里面,其實最大的部分是來自美國,占到38%。第二是比利時22%,然后韓國、新加坡、法國等等,這些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數據非常感興趣?!?/p>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介紹,我國將設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將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
張亞平說:“我院將以建設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為契機,加強國內國際合作,扎實做好科技創新支撐2030年議程工作,不僅服務于聯合國相關機構、各會員國和中國推進落實2030年議程,也爭取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實施作出更大的貢獻?!?/p>
原文鏈接:http://china.cnr.cn/yaowen/20200928/t20200928_525279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