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報:亞洲生物多樣性和固碳能力協同保護規劃研究獲新進展
發布時間: Tuesday, 14 September 2021 09:04
????? 2021年即將在中國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審議并通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GBF),確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GBF預稿提出到2030年保護陸地和海洋30%面積的全球目標,為確定中國及亞洲周邊各國哪些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和生態類型亟需保護,幫助亞洲各國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促進GBF更好地實施。地球大數據專項“生物多樣性性與生態安全”項目馬克平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以題為“Regional scalable priorities for national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Asia”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研究提出多尺度(亞洲、生物群區、國家)保護優先區逐級保護原則,確定亞洲各國共同而有區別的保護責任和貢獻,為在國家層面實施保護目標、完善2020后GBF提供全新視角。為實現生物多樣性與緩解氣候變化協同保護目標,確定了多樣性和固碳能力協同增效區域,為GBF保護30%陸地面積的戰略目標劃定亞洲保護優先區,將有效保護超過70%的物種和2.3—3.6千億噸碳儲量。研究為亞洲各國規劃保護布局、落實履約義務提供重要參考。
????? 研究建議保護規劃應從多尺度視角出發,制定長遠有效的國家保護目標,同時體現不同尺度之間的互補性來確定優先保護區域。并提出采取逐級保護的行動方案,首先應保護亞洲區域優先區,然后生態系統(生物群區)優先區,如果以上面積累積小于國土面積30%時,由國家優先區補充(圖1)。鑒于亞洲地區生物多樣性與固碳潛力沿緯度梯度的巨大變異,這將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保護物種的數量和代表性。當亞洲區域優先區超過30%國土面積時,應優先考慮區域和生態系統(生物群區)優先區的重疊區域(圖2),以提高物種和生態系統層面的保護效益。?
????? 未來需要更多的資金籌措機制及變革性政策支持,使30%的國土面積不足以為當地物種提供有效保護的生物多樣性超級大國得到充分地保護。為更好地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2030年保護目標,應該優先保護能夠同時兼顧生物多樣性和固碳潛力的區域,這種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減緩的雙贏。?
參考文獻:Zhu,?L., Hughes, A., Zhao, X., Zhou, L., Ma, K., Shen, X., Li, S., Liu, M., Xu, W., & Watson, J. Regional scalable priorities for national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Asia.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abe4261.(?http://doi.org//10.1126/sciadv.abe4261.)
文章鏈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35/eabe4261
?
圖1 三個保護目標情景下亞洲各國優先區占國土面積的百分比。(A)第一優先保護目標(亞洲區域優先區),(B)第二優先保護目標(區域尺度優先區結合生物群區優先區),(C)第三優先保護目標(區域、生物群區和國家三個尺度全部優先區)。(D)柱狀圖為依次完成三個保護目標對各生物類群達到有效保護的比例。
?
圖2 基于(A)生物多樣性、(B)碳儲量、(C)生物多樣性和碳儲量確定的不同優先等級的保護優先區。亞洲區域尺度和生物群區尺度優先區重疊區域(深藍色)為頂級優先區;綠色為第一優先目標在頂級優先區基礎上新增面積,橙色為第二優先目標在第一優先目標基礎上新增面積,紫色為第三優先目標在第二優先目標基礎上新增面積。韋恩圖表示三個尺度優先區的空間一致性與分異性。